2024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15
  

  • 全选
    |
    论文
  • 王小东1,张浩春1,赵桂琦1,季宏丽2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导弹系统中,发动机及火工品产生的振动和冲击会严重影响战斗部的打击精度和可靠性。采取有效的减振隔冲措施至关重要。声学黑洞(ABH: Acoustic Black Hole)作为一种新型的波操纵技术,利用结构阻抗的变化,使结构中传播的波相速度和群速度发生变化,在结构局部区域实现波的聚集,借助少量阻尼即可高效地将能量耗损。该方法具有高效、轻质、宽频等优点,为结构动力学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潜能和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导弹系统的振动冲击问题,提出了基于ABH效应的级间减振隔冲环(简称:ABH环)设计方案,以提高装备的打击精度及任务可靠性。运用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了ABH环的动态特性,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能量转移与耗散能力。建立了ABH环结构-战斗部模拟模型,通过模拟飞行过程的随机振动以及级间分离等冲击作用,对系统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评估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所提ABH环应对复杂动载荷工况时具有较好的减振隔冲效果:降低幅值增加衰减速率。该研究既为导弹减振隔冲提供了思路,又有效扩宽了声学黑洞新技术的应用范围。
  • 刘欢1,2,3,樊晓一2,4,姜元俊5,刘浩南2,韩培锋6,田述军6,刘俊新6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PH-FEM耦合的数值方法,分别从结构破坏形态、冲击力时程、关键点位移和速度、系统能量等方面,研究含大石块泥石流冲击作用下框架结构房屋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理。计算结果表明:SPH-FEM耦合数值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泥石流冲击爬高、绕流扩散、淤积稳定过程。考虑了三种泥石流强度等级,在低、中强度冲击情况下,框架房屋填充墙受到破坏,房屋结构整体保持稳定;在高强度冲击情况下,可以观察到框架房屋的逐步倒塌过程,框架柱损坏模式体现了剪切破坏或塑性铰链失效机制。对于房屋结构而言,泥石流的冲击破坏能力主要来自于龙头的冲击力,龙身冲击力相对于龙头降幅约34.2%,大石块的集中作用是结构柱体局部破坏的主要原因。系统能量主要通过泥石流动能转化为结构内能(17.8%)和摩擦耗能(82.8%)。
  • 张龙威1,2,原璐琪1,陈宁1,袁帅华1,张龙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桥梁动态称重(BWIM)利用过桥车辆对桥梁产生的动力响应快速识别车辆轴重。由于实测的动力响应包含测量误差,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传统BWIM算法的轴重识别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贝叶斯后验估计的桥梁动态称重算法。该算法考虑了测量误差对轴重识别精度的影响,假设测量误差和轴重服从高斯分布,利用测量误差的标准差和轴重标准差得到能抑制测量误差的约束因子,推导出新的轴重求解方程。基于数值仿真和实桥试验,分别得到传统BWIM算法和贝叶斯算法的轴重识别精度,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BWIM算法,贝叶斯算法能够有效抑制测量误差的影响,明显改善轴重识别精度。
  • 白晓天,杨武哲,王子男,郑浩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8-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宽温域下陶瓷轴承外圈与轴承座之间配合间隙发生变化,同时转子质量对轴特别是细长轴会产生挠度影响,导致轴与轴承接触处力的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对轴承性能有很大影响。本文建立一种考虑挠度变化对宽温域内轴承转子系统影响的动力学模型,将轴承座与陶瓷轴承的热变形分别计算,并将不同温度下配合间隙作为边界条件,最后引入挠度因素改变轴与轴承接触处力的边界条件,来对全陶瓷球轴承动态特性进行求解。考虑轴承工作温度以及转轴挠度变化,对全陶瓷球轴承外圈振动情况展开参数化研究,并结合实验手段对模型精度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挠度的产生使宽温域内全陶瓷轴承径向竖直正方向振动幅值减小,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研究结果对全陶瓷轴承动力学分析提供参考,并为提高陶瓷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 和飞帆,杜敬涛,赵雨皓,刘杨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3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傅里叶级数方法建立了含不平衡集中质量、轴向载荷的弹性边界约束条件Rayleigh旋转梁横向振动特性分析模型。首先列出转轴-支承系统的动能、势能矩阵方程组,再通过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出转轴系统的运动方程组,最后以改进傅里叶级数作为方程的假设形态进行计算求解。研究了转轴两端支承平动刚度、旋转刚度以及轴向载荷对转轴正反向涡动临界转速的影响,分析了转轴中存在的不平衡集中质量对转轴正反向涡动频率以及正反向临界转速的影响,探究了转轴幅频特性曲线随不平衡集中质量大小、轴向作用位置以及转轴两端支承刚度变化的特性。
  • 马世鑫 1,谢兴博 2,李向东 1, 钟明寿 2, 纪杨子燚 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4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混凝土墩体在聚能侵彻体作用下的易损性,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凝土墩体在杆流(JPC)和爆炸成型弹丸(EFP)两种聚能侵彻体作用下的易损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当聚能侵彻体打击混凝土墩体顶面或侧面时,会形成近似圆形或带缺口的近似椭圆形的毁伤区域,打击位置越靠近毁伤区域中心,墩体毁伤越严重;聚能侵彻体垂直打击墩体顶面或沿水平方向打击墩体侧面时,毁伤区域的中心分别与墩体顶面中心和侧面的几何中心重合;斜上方打击墩体侧面时,JPC和EFP对应的毁伤区域中心分别下移约27.8 cm和28.2 cm;斜下方打击墩体侧面时毁伤区域中心分别上移约26.5 cm和28.7 cm;沿水平方向打击墩体侧面时,更易使墩体出现重度毁伤;相同打击条件下,JPC对混凝土墩体的毁伤效果优于同口径装药的EFP。
  • 熊仲明 1,2,陈 帜 1,陈 轩 1,2,郑坤 1,阿 鑫 3,4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5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处于西安f4地裂缝场地的浅埋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振动台试验,探讨了地裂缝场地和结构的震害特征。同时,考虑场地地震响应的非一致性,采用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分析了穿越地裂缝浅埋地铁车站的地震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针对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的Pushover分析方法能够较真实地反应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活动特征和地下结构的破坏特点。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趋于稳定状态的地裂缝上、下盘土体主要进行张合活动(相互挤压与分离)。其中,相互挤压会对结构中柱施加明显附加压弯作用。地裂缝场地土体的水平剪切变形是结构破坏的主要外在因素,而地裂缝活动造成的附加压弯作用会进一步增大中柱轴压比,降低中柱的变形能力,加速结构的地震破坏。在地裂缝场地特征变形作用下,结构底层中柱水平剪切变形能力相对较弱,且结构剪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上盘结构底层中柱是结构的抗震关键构件。研究结果对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兰树伟1,周东华2,陈旭1,毛德均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6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剪切型支撑钢框架整体稳定计算需考虑钢框架与剪切型支撑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要考虑同层柱间的相互支援以及层与层之间的支援作用,规范计算长度系数法无法考虑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不合理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多层剪切型支撑钢框架整体稳定性的解析算法,首先分析了支撑刚度与结构临界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推导了层临界支撑刚度计算公式,接着利用弹簧–摇摆柱力学模型推导了任意支撑下框架柱临界刚度比系数计算公式,然后将各楼层的有效抗侧刚度及荷载刚度进行楼层间的组装,将求解剪切型支撑钢框架的临界承载力转化为求解结构的楼层有效抗侧刚度,最后基于轴力权重加权平均的方法推导了可直接求解多层剪切型支撑钢框架临界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能够判断结构的薄弱层,可以定量地计算楼层之间相互支援程度,有效地弥补规范尚无法求解弱支撑钢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的不足。
  • 崔双双1,2 孟瑶2 陈伟宏3 孙浩2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7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ECC替代混凝土可以提高结构在偶然荷载作用下的抗连续倒塌性能,但在悬链线大变形阶段钢筋与ECC间可能会出现粘结滑移破坏。本文基于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进行了钢筋与ECC的动态粘结滑移性能试验,分析了ECC强度等级、应变率、钢筋直径对极限粘结强度、刚度和滑移量的影响规律,获得了高应变率下钢筋与ECC的平均粘结滑移曲线,得到其粘结滑移破坏模式。并与静态粘结滑移试验进行对比,得到了动态粘结强度增强因子DIF。进一步,通过钢筋开槽内贴应变片法,获得不同锚固位置的粘结应力及相对滑移的分布规律,提出粘结位置函数。最后,根据试验结果得到钢筋与ECC平均粘结滑移本构,进而乘以粘结位置函数得到考虑锚固位置影响的动态粘结滑移本构,为ECC结构构件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 冯志鹏,臧峰刚,刘帅,黄旋,齐欢欢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8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自2012年SONGS事故以来,流弹失稳对管束结构的危害性和重要性再次引起了重点关注,但对导致这种不稳定现象的根本因素仍未确定。为进一步研究流弹失稳的基本物理机制,本文以压水堆蒸汽发生器通常采用的平行三角形管束为对象,基于开源CFD工具OpenFOAM,同时耦合管的动力学方程,求解具有移动边界的非定常Navier-Stokes(uRANS)方程,建立了研究阻尼控制型不稳定机制的数值模型,进而预测管束的流固耦合振动,揭示影响阻尼控制型不稳定机制的关键参数和流动响应。重点讨论了不同质量阻尼参数下,系统的响应特性、能量输入与耗散,升力与位移间的相干性、相位差、相关系数,升力的频谱特性,主导激励机理。进一步揭示了管束流弹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激励机理和关键流动现象,有助于理解管束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同时为工程中使用开源CFD工具OpenFOAM预测流弹失稳行为提供了参考。
  • 巫頔1, 谢溪凌 2, 张志谊1,2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9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舱段主动隔振系统中作动器配置优化问题,给出一种优化模型和方法,通过数值计算进行方法验证。文中首先建立了多通道舱段主动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将作动器配置优化转换为约束0-1非线性规划问题,以系统监测点响应为优化目标函数,作动器启用状态为自变量,最后采用教与学(TLBO)优化算法寻找最优配置。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激励,多通道主动隔振系统的最优配置不同,即存在对应给定激励下抑制壳体振动与声辐射的最优配置。
  • 张啸,崔杰,李明远,秦孜凯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99-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船舶受到水下爆炸冲击波打击后遭受气泡二次冲击,对船体产生破损甚至折断这一类问题,气泡与破损边界的相互作用机理。将破舱壁面简化为具有圆形破口的弹性壁面,基于CEL方法建立了破损边界附近水下爆炸气泡动力学模型,将数值结果与模型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论文所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气泡射流、气泡体积、脉动周期,以及气泡对壁面冲击损伤的影响,探明了不同破口参数下气泡的脉动规律和射流穿透破口、撕裂等特征规律。为高能武器的研发和舰船破损后安全防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李丹1 2,沈鹏1,贺文宇1,向抒林3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07-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桥梁钢桁架疲劳损伤识别难度大、精度低的现状,提出基于声发射信号时频分析与深度学习的钢桁架焊接节点损伤程度识别方法。对桁架节点在桥梁运营状态下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小波变换,表征不同损伤程度信号的时频能量分布模式,然后建立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对时频图进行损伤特征提取,并通过迁移学习思想提升模型的训练效率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桁架焊接节点严重损伤、轻微损伤和噪声工况的准确识别。进一步对模型各卷积层激活区域进行可视化分析,解剖模型的损伤特征学习过程及分类逻辑。某悬索桥中央纵向腹板钢桁架焊接节点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利用时域波形进行特征学习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时频图包含了更丰富的损伤信息,所建立的二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钢桁架焊接节点三种损伤程度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4%,具有更强鲁棒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 姚润晖,周瑾,丁嵩,张越,徐园平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16-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磁悬浮分子泵具有工作转速高、转子极转动惯量大等特点,针对磁悬浮分子泵转子在升速过程中出现的弯曲模态振动以及涡动模态振动,提出了一种基于滤波交叉反馈与陷波器的大转动惯量磁悬浮转子控制方法。建立磁悬浮轴承-大转动惯量刚性转子系统数学模型,求解得出转子涡动模态频率,根据该模型分析了滤波交叉反馈控制器对涡动模态振动的抑制效果,并且设计了陷波器用于抑制不同转速下的转子弯曲模态振动。实验结果表明,磁悬浮分子泵稳定升速至工作转速18000rpm,转子振动位移为35μm,弯曲模态振动以及涡动模态振动得到了有效抑制。
  • 李孟1,2 郭惠勇1,2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23-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损伤识别技术是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损伤识别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提出一种融合信息距离函数J-散度与向量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V)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采用预白化过滤器对加速度时域数据进行消除激励相关性以及降噪处理;然后建立了ARMAV模型,并由模型的自回归参数和残差方差构建损伤判别指标;最后采用三层框架实验数据,并进行转播塔模型的损伤识别实验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ARMAV模型和J-散度距离的损伤识别方法可操作性强,能够准确、高效地定位框架和塔架结构的损伤,且该方法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可为在线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 李孝雄 1,庄海洋 1,2,王伟 1,赵凯 1,陈国兴 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31-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场地液化流滑区越江跨海盾构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以宽河谷微倾斜可液化场地在不同地震动强度下土层的位移时程作为输入地层震动状态,并基于广义反应位移法建立了4.8km精细化梁-弹簧盾构隧道模型,研究了场地液化流滑对盾构隧道纵向地震响应和相邻管环纵向张开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场地的液化流滑将导致盾构隧道产生极大的环间纵向张开量、截面拉力和压力突变,充分说明了场地流滑对隧道结构地震安全的危害性;盾构隧道损害严重位置处均位于液化土层的滑动面;沿轴线的弯矩变化曲线与加速度放大系数曲线和河谷地形具有一致性,且曲线在液化区呈现出明显的突变现象。
  • 祝贺1,廖汉梁1,张仁奇2,刘城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38-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输电线路导线直流融冰非对称运行特性,以LGJ-400/50输电导线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运行条件下的输电导线实体模型,采用COMSOL软件探究不同覆冰厚度对导线温度分布的影响,并对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风速对导线中心点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到脱冰时刻导线温度作为初始条件施加,应用ANSYS LS-DYNA PrepPost非线性结构动力学模型,建立实际运行过程三相导线-相间间隔体系有限元模型,分析导线体系直流融冰非对称脱冰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在采用不同融冰方案工况下,不同脱冰相数下导线体系最大脱冰跳跃高度不同,三相导线-相间间隔导线体系在融冰过程中相比单导线脱冰情况具有非对称性,依据间隔棒布置条件对导线体系脱冰动力响应影响规律,能够优化导线相间距进而保证直流融冰过程安全运行。
  • 潘雪娇1,董绍江2,朱朋3,周存芳2,宋锴4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4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变工况环境下采集到的滚动轴承寿命状态数据存在特征分布差异,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本文结合时间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TCN)和残差自注意力机制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滚动轴承剩余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迁移预测方法。首先,将传感器采集到的一维时域信号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转换为频域信号;其次,剩余寿命迁移预测网络通用特征提取层采用残差自注意力TCN网络,该网络在较好提取时间序列信息的同时,进一步通过残差自注意力机制捕获轴承局部退化特征,增强模型的迁移特征提取能力;再次,采用提出的联合领域自适应策略匹配变工况下滚动轴承寿命状态数据特征分布差异,实现不同工况下轴承寿命状态知识的迁移预测;最后,在公开的滚动轴承全寿命数据集上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有效实现变工况下的滚动轴承RUL预测,并获得较好的预测性能。
  • 邹晓光1,杨维国1,王 萌1,刘 佩1,葛家琪2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53-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震害研究表明,博物馆内展示、收藏的浮放文物在地震中易发生损坏,博物馆工作人员经常依靠自身经验采用卡固件固定文物来保护文物在地震中不受损坏,但却缺乏科学的方法来评估该抗震措施的有效性和对文物地震安全性水平的提升程度。为对卡固件固定措施的抗震效果进行合理评估,本研究针对文物震损破坏模式,基于二项逻辑回归模型提出了以文物摇摆角和接触应力为综合判别指标的文物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最终提出了通过风险卷积计算得出文物地震风险,从而评估卡固件固定措施抗震效果的方法。本文通过开展有限元算例分析,进一步解释、论述了所提出的评估方法,并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对华北某博物馆内展陈的一件珍贵文物所采用的卡固件固定措施的抗震效果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意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以概率风险分析为基础的评估方法可以量化卡固件固定措施的抗震效果,为卡固件固定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所开展算例分析的计算流程及评估结果可为其它馆藏文物提供有效的参考。
  • 杨赢1, 金利成1, 项贻强2, 何余良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65-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小悬浮隧道管体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采用TMD作为振动控制措施并对减振效果进行了分析。将悬浮隧道管体简化为弹性地基梁,采用移动简谐力模拟汽车荷载,通过Morison方程计算管体振动过程中的流体附加惯性效应和阻尼效应,推导建立了移动荷载作用下管体-TMD系统振动控制方程组。采用Newmark-β法进行数值求解,分析了TMD对悬浮隧道管体的减振效果。针对悬浮隧道管体振动特征,提出采用分布式TMD的布置形式,并对移动速度、TMD阻尼比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论表明:TMD对移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悬浮隧道管体具有显著减振效果,最大位移减振率在50%以上。由于多阶模态参与振动,单一TMD的有效减振范围有限。在保持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分布式TMD可以获得较好的整体减振效果。提高TMD质量比和降低移动荷载速度有助于提高TMD的减振效果。增大阻尼比会减弱TMD的效果,应综合考虑减振效果和工作空间的要求确定。
  • 曹丽华,薛川,司和勇,高路路,李想,郝德成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72-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的反应汽流激振下汽轮机转子-轴承-密封系统的运动特性,推导了包含非线性动态特性(非线性刚度、阻尼)的转子运动微分方程,将数值模拟获得的非线性汽流激振力拟合成方程耦合到运动方程中,采用龙格-库塔法求解对应的运动方程,基于实验对比验证了考察非线性因素的必要性与运动微分方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汽流激振力作用下不同非线性动态特性系数对转子运动特性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中的非线性动态特性会改变转子不同类型的混沌运动区域与位移,使1/2、1/3、2/3工频的出现范围及幅值改变,密频现象增加;耦合热、动载荷后高负荷区域转子位移减小。对比Lyapunov指数,考虑非线性动态特性后其均值有所上升;合理的非线性刚度能够改善系统的稳定性,高非线性阻尼值能提高系统稳定性;耦合热、动载荷后的系统高负荷运行时更稳定。
  • 童晓玲,曾斐宇,江轲,梁磊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84-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纤分布式声传感(DAS)系统因其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和分布式远距离传感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震监测和震源定位等领域。本文通过DAS系统采集爆炸产生的振动信号,并利用信号的到时信息进行爆源定位。但由于爆炸试验现场的噪声干扰,信号和噪声混叠,到时算法求得的到时信息误差较大,影响定位精度,因此需要对信号进行去噪处理。鉴于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处理爆炸振动信号时有效信息的严重损失,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多尺度互变熵(MPE)和改进的小波阈值去噪(WTD)的融合降噪方法,对DAS系统采集的信号进行去噪。它与EEMD-MPE、CEEMD-MPE和CEEMD-MPE-WTD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将信噪比(SNR)提高到25.95dB,明显高于其他方法。用去噪后的信号来定位信号源,误差在5米以内。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环境噪声和仪器的高频噪声,同时保留了爆炸振动信号的主导频率能量。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爆炸振动信号的去噪。
  • 鲁乃唯1,2,刘静1,王凯3,王鸿浩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193-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车辆轮迹横向分布是钢桥面板焊缝处产生随机应力谱的一项关键因素,加之焊接缺陷形态的随机性,诱发钢桥面板疲劳裂纹随机扩展行为。为了研究钢桥面顶板焊缝处疲劳裂纹的随机扩展特性,基于断裂力学理论与扩展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轮迹横向分布对钢桥面板顶板焊根和焊趾等效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轮迹横向分布离散度、初始裂纹深度和初始裂纹形态比对焊缝处疲劳裂纹随机扩展路径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轮载中心处于U肋正上方中心和焊缝中心位置分别为顶板焊趾和焊根的最不利横向加载工况;车辆轮迹横向分布对顶板焊根和顶板焊趾疲劳裂纹前缘应力强度因子影响差异显著,顶板焊根最大等效应力强度因子为85.99(MPa•mm1/2),比顶板焊趾增加了6.72%;轮迹横向分布离散度和初始裂纹深度与钢桥面板焊缝处疲劳裂纹随机扩展路径分布离散程度成正相关,初始裂纹形态比与其成负相关;焊缝细节初始裂纹深度越大,车辆荷载对其横向影响范围越大;焊缝细节初始裂纹形态比越大,车辆荷载对其横向影响范围变化不明显。
  • 邵士儒,王洋,孙双双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02-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利用能量耗散原理及宏观应变能法建立了湿热环境下玻/碳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梁的阻尼预测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湿热环境下玻/碳纤维混杂复合材料损耗因子的计算程序,研究了纤维铺设角度、体积分数、铺层顺序以及湿热效应对玻/碳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梁阻尼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湿热环境导致材料产生湿热应变是影响阻尼特性的主要机理;玻/碳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梁的损耗因子均随温度及吸水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温度的影响远大于吸水浓度的影响;纤维体积分数越高,受湿热影响程度越大;铺层角度对损耗因子影响远高于湿热、混杂方式、纤维体积分数的影响。
  • 阎军1,2, 张晨光1, 赛音夫1, 王福浩1, 霍思旭1, 柴象海3,4, 阎琨5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12-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心夹层叶片由于同时具备轻量化与吸能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设计,本文研究了四种不同点阵构型对填充式叶片等效模拟件的抗鸟撞能力的影响。通过均匀化方法给出四种点阵构型的等效刚度,然后基于随形自适应点阵填充结构的建模方法建立点阵填充的曲板模型,通过3D打印将单胞填充平板结构制造出来进行鸟撞试验并进行数值仿真。从变形机理和能量吸收的角度分析了四种不同单胞下填充结构的抗鸟撞性能,BCC具有更好的抵抗z方向挠度和面内y方向的褶皱两种变形的表现且相比于其他几种结构的吸能作用更优,所以BCC具有更好的抗鸟撞能力。
  • 张宪文,李国正,王伟杰,苏树强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18-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振动俘能器输出功率低、工作频带范围小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磁性液体的非线性磁浮式振动俘能器新型结构。首先,提出新型俘能器的结构形式,分析其工作原理,建立磁偶极子非线性力学模型,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其准确性;然后,分析磁性液体的二阶浮力和粘性阻尼,建立其数学模型,运用多尺度变换方法求解俘能器动力学方程的近似解,进而获得输出性能响应模型;最后,分析三类系统结构参数和激励加速度变化对俘能器输出性能的影响,对比了有无磁性液体时俘能器的输出性能。结果表明:磁铁间距、悬浮磁铁与磁性液体的总质量和激励加速度能有效地改变俘能器的工作频率范围和输出功率幅值,而阻尼比主要影响输出功率幅值。新型俘能器输出电压峰峰值和输出功率峰值分别达到426.88mV和0.56mW,增加磁性液体后输出电压和功率分别提升了22.67%和75%,对比其它低频振动俘能器,具有较优的输出功率特性。新型磁浮式俘能器的结构形式与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为拓宽此类俘能器工作频带范围和增强输出功率性能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 孙文静1 王嘉豪1 David Thompson2 王腾飞1 周劲松 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30-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轨道车辆服役工况下一系悬挂系统中的金属螺旋弹簧疲劳断裂时有发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针对某一系螺旋弹簧进行疲劳失效故障,本文考虑轮轨激励与弹簧结构动态特性耦合关系,建立准确提取弹簧载荷的模型,通过结构频域疲劳分析法计算弹簧动应力响应与疲劳寿命。首先考虑螺旋弹簧结构的动态特性,建立包含一系动刚度特性的车辆-轨道耦合精细化动力学模型,然后在轮轨激励下提取服役工况弹簧两端动载荷,最后采用结构频域疲劳分析法计算弹簧动应力响应与疲劳寿命,并与实测动应力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螺旋弹簧自身动态特性体现在:多阶模态频率下弹簧中部的最大模态变形与簧条1~2圈间的最大模态应力;基于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内簧动应力响应与实测结果一致,在58Hz的动应力峰值是其它频率动应力峰值的3倍以上;由于内簧一阶固有频率与轮轨系统P2共振频率接近,弹簧内部共振引起簧条1.2圈内侧高应力,该处疲劳寿命最短的分析结果与现场断裂位置吻合,而外簧的最短疲劳寿命约为内簧的3.6倍。因此,同时考虑轮轨激励与螺旋弹簧自身动态特性,使得一系螺旋弹簧固有频率远离轮轨共振频率,对该结构抗疲劳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 刘宗通1,马建军1,2,郭颖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37-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是一种具有非线性能量汇特征的效应。利用考虑土体质量的Winkler地基梁理论,将有限深度弹性介质等效为非线性能量汇系统的附加质量,建立简谐激励下弹性介质上简支梁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Galerkin方法和增量谐波平衡法分析了弹性介质上简支梁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利用数值计算方法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并分析了非线性能量汇的有效性。通过参数优化和分析,揭示了不同参数范围内Winkler地基的减振效果,讨论了其最佳参数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的参数范围内,弹性介质对其支承梁的动力响应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快速有效地吸收共振条件下的振动能量,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优化后的非线性能量汇可使梁的共振幅值降低超95%,且具有较宽的减振频带。研究成果从非线性能量汇的角度展现了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的减振机理,为基于弹性地基设计的结构振动抑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贺佩韬1,2,王双立1,2,耿小明3,谢溪凌1,2,张志谊1,2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46-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圆柱壳内振源振动通过环形支承向壳体传递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压电作动器的主被动支承隔振方案,并通过振源-主被动支承-壳体耦合系统进行振动控制分析。根据Flugge壳理论,采用波传播法建立圆柱壳体振动模型,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振源及主被动支承的振动模型,最终使用子结构频响函数综合获得耦合系统振动模型。基于耦合系统模型和理想控制假设,在频域给出壳体振动可控性,并通过振源-主被动支承-壳体试验系统验证控制的有效性。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压电作动器的主被动隔振方案能显著降低壳体的宽带和线谱振动。
  • 时刚,郜新军,张浩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52-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振动污染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单排或多排桩是人工振动污染防治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基桩施工容易造成泥浆污染、振动等各种负面环境问题,而水泥土复合桩是一种低振动、低噪声、无挤土、少排泥浆的新型基桩,特别适合在城区构建排桩屏障。针对饱和地基中单排水泥土复合桩的近场主动隔振问题,首先建立了动力机器基础环境振动影响的半解析BEM方程;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半解析BEM对饱和地基、FEM对水泥土复合桩进行建模,根据饱和地基-水泥土桩接触面的平衡和相容条件,建立了水泥土复合桩近场主动隔振的半解析BEM-FEM耦合方程,给出了耦合方程稀疏矩阵的存储策略,并对单排水泥土复合桩的近场主动隔振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排水泥土复合桩能够有效的对动力机器基础引起环境振动进行隔振;等长芯桩复合桩的隔振效果要优于短芯桩。单排水泥土复合桩的隔振效果随着桩数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较小桩间距并不一定取得更好的隔振效果,建议相邻桩桩间净距取2~2.5λ_R(Rayleigh波波长)。随着单排水泥土复合桩距振源距离的增加,屏障隔振效果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相对较小。此外,对水泥土复合桩而言,当内插预制桩的外轮廓尺寸相同时,预制芯桩型式对水泥土复合桩隔振效果影响相对较小,可根据实际工程条件选择合适的芯桩类型。
  • 张恒1,周勇军1,2,王业路1,范凯翔1,赵煜1,2,薛宇欣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65-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振动标线设置对长大坡桥梁结构挠度冲击系数的影响,以30m连续箱梁桥和五轴车辆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振动标线结构形式进行不平顺度模拟,建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借助ANSYS及APDL语言,采用直接积分法进行求解,得到了不同跨中位置挠度时程曲线和冲击系数,研究了振动标线数量、组间距和位置对连续梁桥不同跨中截面挠度冲击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振动标线后连续梁桥挠度冲击系数均大于规范值,且最大值为规范值的2.40倍;振动标线组数增加对下坡方向第一跨跨中位置挠度冲击系数影响不大,但对第二跨跨中挠度冲击系数有较大影响;随着振动标线组组间距增大,不同跨中截面挠度冲击系数变化规律不同;振动标线设置位置对不同跨中截面挠度冲击系数有一定影响;当振动标线组数为6时,首条振动标线宜选择距梁端距离4m位置,振动标线组间距宜为4.5m,当振动标线组数为4或5时,需根据不同跨径布置选择相应的振动标线设置形式。研究结论可为桥梁结构中振动标线的设置提供参考。
  • 郑永进,汪利,刘祚秋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76-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线性现象广泛存在于结构分析之中,获取非线性系统的周期响应对分析结构的频响特征、分岔与稳定特性至关重要。为此,一种基于时间有限元的非线性系统周期响应求解方法被提出。该方法在伽辽金时间有限元法的基础上,引入周期边界条件,并结合牛顿迭代法进行求解。该方法的优势在于:(a) 能够简单地处理非光滑周期荷载(如阶跃或冲击周期荷载),以及(b)能够直接根据时间有限元的系统矩阵计算传递矩阵和Floquet乘子,进而判定周期解的稳定性。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所提时间有限元在非线性系统周期响应求解及稳定性分析中的正确性、收敛性以及精度。
  • 吴丙权1,2 倪万魁1,2 拓文鑫1,2任思远1,2陈军廷1,2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83-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研究强夯对周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采用极限平衡圆弧条分法对强夯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系数进行推导计算。结合工程实例,使用TC-4850爆破测振仪对现场监测点进行加速度测试。考虑高程差和测点距离的共同影响,采用matlab编程对现场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求出强夯作用下边坡质点振动加速度解析式。在求得最小安全系数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强夯动荷载方向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强夯动荷载方向与水平轴正方向夹角为0o、45o、60o、270o、315o、330o、360o时,安全系数均小于等于1,且随着拟静力系数不断增大,安全系数越来越小。强夯动荷载方向与水平轴正方向夹角为90o、135o、150o、180o、225o、240o时,安全系数均大于1.05。随着拟静力系数不断增大,安全系数也随之增大。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计算,可用于黄土边坡实际工程。
  • 李炳蔚 1,朱红民 1,刘时秀 2,陈刚 3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90-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速飞行器飞行条件下的噪声、振动环境恶劣、复杂、难预示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声振传递的飞行器飞行条件下的噪声、振动环境预示方法。首先,采用数值仿真、脉动压力风洞试验或工程分析等方法,获取飞行器在典型工况下的舱外脉动压力场;然后,通过噪声试验或声振耦合仿真分析的方法,得到飞行器声振传递特性;最后,根据获得的舱外脉动压力和声振能量传递特性,结合具体飞行参数得到实际飞行条件下的飞行器声振预示环境。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某飞行器开展了振动环境预示研究,经地面及飞行试验验证振动环境量级预示精度可达1.6dB。本文提出的基于声振传递的飞行声振环境预示方法可以广泛应用在导弹、火箭等飞行器的精细化环境设计中,对于提高飞行器总体性能、环境适应性和飞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 牟浩蕾1,高飞2,王子龙2,肖培2,冯振宇1,解江1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297-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民机典型机身框段垂直入水冲击特性,首先采用入水冲击试验系统开展不同高度下的圆柱体入水冲击试验,研究其入水冲击响应;其次基于LS-DYNA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建立流体域均匀网格及局部加密网格模型,通过对比圆柱体入水冲击试验结果验证网格收敛性及流体域模型;最后基于验证的流体域模型及机身框段模型,研究机身框段在6.02m/s速度下的入水冲击特性,并分析与刚性地面冲击特性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入水冲击速度下的机身框段冲击响应特性。结果表明:ALE方法在结构入水冲击方面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且采用局部加密网格时可以极大减少流体域模型网格数量和入水冲击计算时间。机身框段入水冲击时的失效模式与刚性地面冲击时的失效模式较为一致,但机身框段结构整体变形程度减小,客舱地板横梁变形程度增大;机身框仍是吸能最多的部件,但水也吸收了大量的冲击能量,使得地板导轨处的加速度始终小于刚性地面冲击时的加速度;随着机身框段入水冲击速度的增大,机身框发生弯折和上翘的程度加剧。
  • 孟宪锋1,2,罗萌3,4,江辉3,戴鹏1,2,高学奎1,2,赵星燕3,季金文1,2
    振动与冲击. 2024, 43(1): 308-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飞机着陆滑跑过程民用机场道面动荷载特性,以Boeing737-800机型为例,基于动力学仿真软件VI-Aircraft,建立了机身、起落架及轮胎三维数值仿真模型,根据某机场道面实测平整度数据创建道面仿真模型,形成了一套考虑气动力变化特性的飞机着陆冲击仿真方法,并通过相关起落架系统落震试验以及飞机-地面运动学理论解析两方面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靠性。此外,系统讨论了各类着陆状态参数对道面动载特性的影响,明确了不同着陆状态参数影响下道面动载系数量化取值范围,揭示了各着陆状态参数对道面动载响应的影响规律及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陆质量、接地速度及滚转角增大,道面动载响应显著增强;随着陆航向速度增大,道面动载响应明显减小;而随俯仰角增大,道面动载响应整体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飞机着陆过程中道面动载系数敏感性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航向速度、接地速度、着陆质量、滚转角与俯仰角,充分考虑各着陆状态参数影响,一般情况下道面动载系数DIM分布区间为1.18~1.80。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拓展用于飞机着陆跑道桥的分析研究。